学步桥的历史

学步桥简介      

      学步桥,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串城街(邯郸道)北端,前身为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木结构桥,因常年遭水冲,至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)前后费时八个月,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,并根据庄子《秋水》篇的寓言故事,将其取名为“学步桥”。 现为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     学步桥两侧的桥栏板上的浮雕记刻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。栏板间的石柱上,雕刻着许多活灵活现的石猴、石狮。天长日久,学步桥栏板上的典故浮雕渐渐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,“文革”期间,桥上的石猴、石狮也被推入河中。

      1987年,学步桥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,桥的四周也开辟为宽敞的广场,石牌坊、石雕像、石碑,还有与学步桥广场相连的沿河带状公园,形成了一个绿色的赵文化长廊。

      桥旁边坐落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对步履优雅的足迹后爬行的石雕,它逼真地描绘了“邯郸学步”这一典故,这座桥从此而得名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“寿陵失本步,笑煞邯郸人”的诗句。昔日河水荡漾,夹岸杨柳成荫,为邯郸古城一大景观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云:“洪湍双逝,澄映两川。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,称“三辅锁钥”(义为京畿之地)。

学步桥的历史

学步桥修建历史

      相传在两千年前,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,认为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。他听得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。便到了邯郸,仔细观察赵国都城内来来往往的人,学习他们的步伐、步法、摆手的姿势。可是总是学得不象。他很苦恼,于是他坐在城北的小桥边思索。竟然忘掉自己原先怎样走路,不过却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样子。最终是爬着回到燕国的。

      赵国人幽默地把他观察学习走路地这座桥叫做学步桥,这一传就是两千年。

      学步桥原为木桥结构,因常遭水冲,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改建为拱券型石桥。1987年,学步桥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。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。20世纪中期,不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“学步桥”上面鸣声驶过。甚至在战争期间,“学步桥”还经受了铁刺钢炮的考验。

学步桥的历史

学步桥建筑构造

重新修建的学步桥现存的桥长32米,宽9米,高8米,仍按原貌保持七孔拱券。桥下设有三个大桥孔,桥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,三个大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兽头很是威武。桥面两旁各有19块石栏板和18根桥栏柱,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、猴子等动物。

学步桥的历史

桥的规模虽不大,但结构坚固,造型美观,具有民族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。

      采用圆弧拱形式,改变了中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。中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,这种形式比较优美、完整,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:一是交通不便,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,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,就会使拱顶很高,造成桥高坡陡、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。二是施工不利,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,增加施工的危险性。为此,学步桥采用了圆弧拱形式,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,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,桥面过渡平稳,车辆行人非常方便,而且还具有用料省、施工方便等优点。

      采用敝肩,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。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,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,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。其次敝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,减轻桥身的自重,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,增加桥梁的稳固。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,四个小拱均衡对称,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,显得更加轻巧秀丽,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。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,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,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,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。

      单孔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,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,这样每孔的跨度小、坡度平缓,便于修建。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,如桥墩多,既不利于舟船航行,也妨碍洪水宣泄;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、侵蚀,天长日久容易塌毁。
作者:admin
上一篇:暂无

发表评论